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第10章
由于“胡人”的殘暴,在當(dāng)時,上至皇帝,下至普通百姓,幾乎無人幸免。毫不夸張地說,只要是被匈奴人控制的地區(qū),漢人都活得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朝不保夕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北方許多漢人,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和他們的家族、附庸者離開了他們生活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鄉(xiāng),被迫向南逃亡?!@是一次規(guī)模浩大的人口遷移。
這一次衣冠南渡保守估計至少有兩百萬漢人離開胡人控制區(qū),渡過淮河南下。據(jù)說客家人的遷移也是從此時開始南遷的。
當(dāng)時,除了瑯琊王氏(王導(dǎo))、陳郡謝氏(謝安)、龍亢桓氏(桓溫)、潁川庾氏(庾亮)外,中原還有眾多的世家大族,比如穎川荀氏、太原王氏、隴西李氏等,只是有的留守,有的南渡,也有的家族一部分留在北方,一部分衣冠衣渡。
簡單說一下什么是“衣冠南渡”。
古人有著嚴(yán)格的著裝制度,衣冠指的衣服和冠帽,冠是帽子、頭冠,指束發(fā)工具。但在使用過程中,引申為士大夫階層,因為只有士大夫階層才會帶著象征身份的冠。普通百姓不可以戴冠,只能以巾或者幘來包頭,也稱為庶人巾。
男女在未成年之前,頭發(fā)披散在肩上,終身不剃發(fā),因為身份發(fā)膚受之父母。男子到了成年之日,要舉行冠禮;女子則要用簪子來束發(fā),稱為“及笄”,就是成人禮。
在古代,只要一看穿著,就能看出其人的身份。
《史記高祖本紀(jì)》:高祖為亭長,乃以竹皮為冠,令求盜之薛治之,時時冠之,及貴常冠,所謂“劉氏冠”乃是也。
劉邦,還是個亭長的時候,就戴著竹皮制作的帽子——這是冒充身份,抬高自己。
悲慘的往事注定只能成為記憶,走向未來才是王道。
西晉滅吳后,江東被認(rèn)為是“亂地”,當(dāng)時人都認(rèn)為“吳人輕銳,易動難安”,經(jīng)濟建設(shè)搞得也并不太好,換句話就是“窮山惡水出刁民”,羈縻鎮(zhèn)壓,一無所成。
可北方大亂,大批縉紳士族無處可去,只得紛紛逃到江南避難。江南士族名士也深知洛陽政權(quán)已無法維持,偏安一隅也即將求之不得。而此時的江東,既無強藩,又乏重兵,因此,南渡士族與南方豪強都亟需一位領(lǐng)袖來號令江東,維護地方。
司馬睿、王導(dǎo)為首的北方王公巨族來到江東,不僅為自己找到了容身之所,對于穩(wěn)定南方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司馬睿在皇室,是疏屬,權(quán)威不夠。而王家作為當(dāng)時的大士族,影響頗大。
王導(dǎo)想出一個主意,把他的堂兄王敦請到建康,在三月初三,當(dāng)?shù)仂▁ì)節(jié)“求福消災(zāi)”時,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,王導(dǎo)、王敦和從北方來的大官、名士,一個個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后面,充當(dāng)隨從。
花花轎子人抬人,這一下轟動了。
江邊看熱鬧的人很多,大家從來沒見到過這種大排場,乖乖不得了,這個司馬睿是什么人呀,就連老王家的代表人物在他面前都如此卑躬屈膝。那咱們這些無名鼠輩,更得將其奉若神明了!
江南的大士族顧榮、賀循等聽到這個消息,從門縫里偷偷張望。他們一看王導(dǎo)、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都這樣尊敬,大吃一驚,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,一個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,拜見司馬睿。
這一來,大大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中的威望。
王導(dǎo)見效果達成,對司馬睿說:“顧榮、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。只要把這兩人拉過來,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?!?/p>
司馬睿派王導(dǎo)上門請顧榮、賀循出來做官,兩個人都高興地來拜見司馬睿。司馬睿接見他們,封他們做官。打那以后,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,司馬睿在建康就站穩(wěn)了腳跟。
公元317年,司馬睿在建康即位,重建晉朝。這就是晉元帝。在這以后,晉朝的國都在建康。為了和司馬炎建立的晉朝(西晉)相區(qū)別,歷史上把這個朝代稱為東晉。